close

  中新網北京4月8日電 (曾鼐)北京正在修複西山中法文化史跡群,將打造中法文創聚集區、西山特色旅游景區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4月7日下午,來自中法兩國的多位學者、專家探討中法文化史跡保護,共敘百年前的民間中法情誼。
  距北京天安門以西50公里的西山,在20世紀初曾聚集了一批中法精英。4月7日,“西山文化沙龍——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將舉辦,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共同主辦。來自中法兩國政府機關、研究機構、企業代表100餘人出席研討會,就北京西山中法友誼史跡群、當代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對話與交流。
   西山見證百年中法情
  北京西山見證了一段中法情緣。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的張文大在7日的發佈會上說,“中法文化交融在海澱,從清朝康熙年間就開始了,於20世紀初達到高潮。”
  張文大生動講解了100多年前的西山故事,20世紀初,一批法國精英和曾赴法留學的民國名人活躍於北京西山一帶,他們引進法國先進經驗,在中國農業和教育領域做出諸多改革嘗試。如法國詩人聖·瓊·佩斯,在西郊道觀中完成印象派長詩《遠征》(Anabase)的創作,一舉獲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法文翻譯者鐸爾孟,歷經十年校譯《紅樓夢》法文版;創辦了中法大學的李石曾,推動了赴法留學和勤工儉學大潮……
  作為當時法國社交圈“靈魂人物”貝熙業,他的行醫之道最為人津津樂道。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舒乙今天敘說了抗日戰爭時期的“貝家往事”,
  貝熙業生於1872年,1912年來京,在華生活42載,曾任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擅長現代醫學的他,在抗戰期間為八路軍傷員和村民免費看病,冒著生命危險為戰地前線運送藥品、轉移電臺;他位於北京西山的貝家花園亦成為當時八路軍的交通聯絡站,京西妙峰山游擊隊的指揮部便設在貝家花園上方不足100米處。
  “貝熙業是真正的國際主義反法西斯英雄,是中國人民真正的好朋友,他的故事應該讓中國人民牢牢記住,代代相傳”,舒乙鏗鏘有力的發言贏得滿場掌聲。
  舒乙說,法國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超過任何國家,如周恩來、鄧小平、王若飛、李石曾、朱德、聶榮臻、蔡元培、巴金、錢鐘書、艾青、吳冠中、傅雷、冼星海……“許多法國人和中國人為夯實中法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山不僅是中法名人的聚集地,更記錄了中法大學的點滴故事,記載著20世紀初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的歷史。
  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葛夫平等人今天詳細介紹了中法大學的歷史。成立於1920年的北京中法大學,與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是二十世紀中法教育合作中最負盛名的兩所學府。抗戰爆發後,北京中法大學因不願接受北平日偽政權的領導被迫停課,1938年遷到雲南昆明,1946年遷回北京,1950年中法大學的文理系、法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生物系併入南開大學,數理化等併入華大工學院(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
  葛夫平說,中法大學以溝通中西文化作為辦學宗旨,校徽圖案的設計融匯了中法兩國民族文化的精神,學校常邀請法國學者來華講演,派遣學生赴法留學,“中法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很多精英人才,也為促進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保護正在進行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北京已開始對西山中法友誼史跡群進行保護和整修。
  北京海澱區宣傳部部長陳名傑介紹,已完成貝加花園石樓、北大夫橋等修複工作,將繼續做好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工作。
  對於西山地區未來規劃,陳名傑稱力爭達到三個目標,即建立“二區一基地”。陳名傑說,將打造中法文創聚集區和特色旅游景區,不斷的聚集資源;將西山地區打造成中法公共外交基地,舉辦更多學術沙龍等活動,促進中法民間人文交流,“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感受中法情誼。”
  中國駐法使館參贊張偉夫人賀潔說,鐸爾孟、貝熙業與聖·瓊·佩斯等並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上世紀初在北京生活的一個法國精英群體,他們和民國名人一道積极參与中國建設,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深深烙印,對中法交流做出重要貢獻,如推動赴法勤工儉學潮和創立中法大學,參加西山鄉村實踐以及進行文化交流文學創作等。
  賀潔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是雙邊關係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為西山的中法交流紀念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將通過發掘這一寶貴歷史財富,繼續做好海澱對外交往的紐帶,為推動西山地區的對法合作貢獻力量。”(完)  (原標題:北京修複西山中法文化遺跡 中法學者共敘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dvlhvcgyi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